[74] 这是公开提倡功利主义。
所起之心,展转穷源,即真一之灵心也。若顿悟自心,本来清净,元无烦恼,无漏智性,本自具足,此心即佛,毕竟无异。

这里还有许多烦琐的论证,比如亦即亦入,谓之无碍双存。所谓证,就是自我体证或自我证悟,超越了一般的理智认识。其实所见的现象都是自心妄现,并不真实。今空不异有,有必全空,是为智慧也。澄观明确提出心体与心用的心性合一论,显然是对法藏体用说的进一步发展,更加突出了心的主体作用。
[11]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卷一。宗密所谓本原,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本觉真心。只有扫除人为的计较,完全出于自然,才是修道功夫。
人与山河大地本无所谓同与别,只要不起分别心,人就是山河大地,山河大地就是人,本来自然。若言此经不是佛说,则是谤经,诸大德说看?僧无对。慧能和神秀的这两个偈,不仅反映了修养方法上的不同,而且反映了对心性关系基本看法的不同。这说明,禅宗作为佛教宗派,一方面既要维护其宗教哲学的基本立场,不能不承认心性本体(佛性)的绝对性、超越性和永恒性。
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。[38] 这目前历历底,就是见闻知觉之类,正因为人心有见闻知觉等作用,所以触目皆是,决不是只有一个孤明之心体。

临济宗的玄义就是这样主张的。一般所谓禅学,就是指南宗而言的。曰:‘何故不同?师曰:‘他吃饭时,不肯吃饭,百般须索。[29]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三。
不即不离,不往不著,纵横自在,无非道场。觉即是佛,不觉即是无明,二者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。佛身从性上生,就是从自性上生,这个自性也就是本心。禅宗的心性论,实际上是一种实践理论,具有宗教实践的特征。
藏曰:‘若论佛法,一切见成。师曰:‘如来者,是诸法如义,何得忘却。

之所以终日言说而无说,终日行事而无事,终日吃饭而不吃,因为他已经实现了超越,这种超越现实的我,对他来说,什么事情都不存在了。因此,所谓体察,只能是自我体察,所谓归依,只能是自归依。
[6]善知识,各自观察,莫错用意,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,不言归依他佛,自性不归,无所依处。[24] 所谓平常无事,并不是真无事,而是大有深义。这是慧能禅宗心性论的根本特点。既然本性出于自然,功夫也出于自然,不需要人为的造作,也不需要为修行而修行,这样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做,也就是平常无事。但既然是舍宅,自性还须从自色身上见。佛教心性论,自《起信论》以来都讲性起说,认为佛性、法性是永恒的绝对本体存在,又是绝对超越的精神境界,它不仅超越了社会,而且超越了自然。
因此,我就是佛,佛就是我。何名无念?无念法者,见一切法,不着一切法,遍一切处,不着一切处,常净自性,使六识从六门走出,于六尘中,不离不杂,来去自由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
僧家自然者,众生本性也。师云:‘在什么处?公言下有省,乃再请师开堂。
[25] 既不看经,也不学禅,怎样成佛作祖呢?就是要随处作主,在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中,自然而然能够自己作主。无念之念是为真念,即真如自性所起之念,也就是以真如本性为念。
但是,禅宗毕竟是宗教,它之所以肯定知觉作用,正是为了超越知觉,体悟本体之心,并不是以知觉之心为本心。根据性起说,心真如或清净自性体既是佛性、法性,又是佛身、法身,但都是讲从本以来不生不灭的本体存在,而慧能提出法身、佛身由自性所生、所作,这个自性显然具有自我主体性特征。[24]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。道流佛法无用功处,只是平常无事。
[1] 神秀把心比作一面光明的镜子,自有佛性,如果能时时勤加擦拭,使之没有尘埃,便能现出佛性。[21]《大珠禅师语录》卷下。
这种一念得解脱的顿悟法,从另一个意义上说,就是无念,因此,他又提出以无念为宗的方法。他还认为,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,这就把本体和现象都同自然联系起来了。
二是非时间性的刹那间的全体领悟,而不是连续的渐进的阶梯式的渐悟。[38]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。
要知什么是行脚事,就是行其自然,不执意有所知,所以最亲切。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,自性迷佛即众生,自性悟生即是佛。曰:‘如何用功?师曰:‘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。看经学禅只是形式,是外在的有为法,不是内在的无为法,在平常无事之间随处作主,看起来很平常,实际上更高明,真是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。
要体悟本心(即本性),不是语言概念所能做到的,但是又不能离开语言概念,这里禅宗接受了玄学得意忘言的方法,并作了进一步发展,把语言概念仅仅当作借用的工具,其目的是实现本体的体悟,即绝对超越。念念时中,于一切法上无住,一念若住,念念即住,名系缚。
……相公遂请师相见,乃举前话问师。他又说:善知识,总须自体,……今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,此三身佛,从性上生。
但莫于闻见觉知上起见解,亦莫于闻见觉知上动念,亦莫离闻见觉知觅心,亦莫舍闻见觉知取法。另方面却用教外别传的方式,另立宗旨,极力消除彼岸与此岸、超越性和现实性的对立,即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,在现实中实现精神超越,同时却又回到现实中来,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。